“世界第一高桥”下面为何种着花椒?

发布日期:2025-10-12 14:05    点击次数:157

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贵州的实践证明,这种以生态效益转化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产业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能够把不毛之地变成“绿色银行”。

2025年8月25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荷载试验现场(陶亮/摄)

2025年9月底,世界第一高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这座全长2890米、垂直高度625米的超级工程,将贵州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之间的通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分钟。对于峡谷两岸居民和游客而言,这是天堑变通途的奇迹;而对曾深陷石漠化困境的花江大峡谷来说,大桥是这片土地从“地球癌症”中涅槃重生的见证者。

入秋时节,安顺市关岭花江大峡谷的陡坡上,椒香四溢,村民正采摘成熟的花椒,两万多亩花椒林顽强扎根于陡峭山崖上。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石漠化遍布、草木难生的荒山,如今却椒林满坡、“披绿”又“生金”。

展开剩余89%

2025年8月9日,安顺市关岭花江大峡谷,当地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土地上,村民在石头缝里种花椒。图为花椒采收之后(居天奕/摄)

诊治“地球癌症”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关岭新铺镇金龙村的山上已传来割草声。罗永福挥动镰刀,在两人高的皇竹草中来回穿梭。“以前这些山头一片荒芜,现在草料多得割不完。”

10多年前,此地处处是荒山,农业发展难度大。卧龙村村民刘兴盛对此记忆深刻:“漫山遍野都是石头,光秃秃的,啥都不长。”那时,他的父母在石旮旯里辛苦栽种的玉米,由于缺水、土地贫瘠,广种薄收,日子过得异常艰难。为了生计,他辗转多地打工。

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是当今时代最紧迫的环境挑战之一,被称为“地球癌症”。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在我国南方的喀斯特地貌区尤为突出。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连片分布有大约55万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峰丛等地貌形态的统称。这种地貌虽景观秀美,却生态脆弱,容易导致土地石漠化。贵州安顺作为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2005年石漠化面积约44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2.04%。

在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院长周忠发看来,南方石漠化和北方荒漠化都是大地母亲身上深刻的伤痕,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简而言之,南方石漠化是“石头化”,是土地失去了皮肤(土壤)后的状态;而北方荒漠化是“沙漠化”,是活跃的沙尘正在入侵和吞噬生命空间的过程。

花江大峡谷曾是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地形分布面积高达88%。“喀斯特地区成土速率非常慢,基本上要4000年才能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壤,一旦流失就很难再恢复。花江大峡谷地势高差大,山高坡陡,容易发生地表的水土流失。这种干热河谷,降水量相对比贵州省总体要低一点,容易产生地表干旱。”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副教授李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石漠化的界定标准是地表岩石裸露面积大于30%,而位于峡谷之中的花江镇岩石裸露面积曾经超过80%。花江大峡谷地区地表干旱缺水,海拔梯度差近1000米,水土流失极其严重。20世纪90年代,这里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当地人不得不在石缝中栽种玉米、砍伐木材,却陷入了“越垦越穷”的困局。

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的地理学者就开始研究石漠化问题,2022年建立了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布设20余处观测场,长期观测花江峡谷核心区域约52平方公里的气象、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数据,为系统性治理石漠化提供科学支撑。

2016年以来,贵州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在喀斯特石漠化区实施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退化草原修复、湿地保护修复、小型水保设施等工程。此外,还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和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持续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石头缝里种花椒

曾德春是关岭花江镇花椒种植户,2025年靠种植花椒年收入有20多万元。“以前山上全部是石头,树都没有几棵。山上光秃秃的,只能种玉米,因为没什么收入,生活很困难。”对比起昔日的情形,曾德春对现状格外满意。

为了科学治理石漠化,贵州按照各地石漠化严重程度,分类分级精准施策。重度石漠化地区没有发展产业的基础,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中度石漠化地区有土壤,就种草发展畜牧业;轻度石漠化地区土壤较多,就大力发展经果林。

安顺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马镇八大村,曾经石漠化严重。202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在这里实施,规划人工造林经果林种植2615亩、封山育林5241亩,其中种植蜂糖李1500亩。2022年,乌蒙山东部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配套建设8处蓄水池,解决了灌溉难题,八大村的蜂糖李成为村民的“致富果”。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北盘江镇顶坛片区的山梁上,岩缝里种上花椒树,亩产值破万元,顶坛成了“中国花椒之乡”。晴隆县的岩缝间牧草茂盛,石漠山区变身西南肉牛基地。

在周忠发看来,石漠化治理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发展问题。

“一斤蜂糖李能卖到几十块钱,这就是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周忠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从种玉米转向种花椒、火龙果等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老百姓实现了生态产品的价值跃升。”

事实上,选择这些作物并非一蹴而就。以关岭花江大峡谷为例,当地经过多年试验,淘汰了竹鼠养殖、核桃种植等项目,最终选择以大规模种植花椒作为突破口。

2025年8月9日,贵州省安顺市关岭花江镇,新鲜的青花椒及花椒产品(居天奕/摄)

“这里土地贫瘠、气候恶劣,种其他的农作物遇到天气不好的情况,基本颗粒无收。花椒耐旱性比较强,不需要太多水分。另外,它属于浅根系植物,根分散得比较广,根系的水土保持作用非常明显,所以,我们最后在石漠化治理中选择了花椒这个新品种。从生态效益上来说,它达到了治理效果。从经济价值上来说,效益非常好,不仅促进了老百姓的增收,也带动了本地的产业发展。”关岭花江镇镇长彭开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虽然峡谷的干热气候适合花椒生长,但要在石漠化极端严重的地区大规模种植,并产生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应,依然面临巨大的困难。

当地通过土地整治,让本来不可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焕发新生。石头缝里的泥土被集中到花椒树根下,再用石头垒起来。“我们垒了2万亩土地种植花椒,占现在花椒种植面积的80%以上。当时干得非常辛苦,单单是垒土的工作,我们就做了3年多。”彭开波说。

挑战石漠化,既要持之以恒,又要有战天斗地的精神,还要有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撑。

李渊透露,在栽培、选种的过程中,尤其是栽培过程中定量化的水肥配比时,团队会对当地村民进行指导。“因为这里不仅地表蒸发量大,而且地下漏水严重,如果浇多了,实际上是一种水资源浪费,所以我们要精准把控它的需水阈值。”李渊说。

同时,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引导农民不断优化种植技术,改变传统放任花椒树长高的习惯,推广植株矮化技术。“经过我们几年来的改良,新品种的亩产值可达到8000元到1万元,是普通农作物收入的5倍以上。我们计划用5年的时间,把所有的品种全部改良到位,不断提升花椒的经济价值,巩固生态效益。”彭开波说。

草木是缝合喀斯特伤口的绿线,10年耕耘,贵州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2021年启动的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显示,经过艰苦持续的努力,贵州全省石漠化土地面积从2016年的247.01万公顷降至155.14万公顷。

科技赋能、系统治理

关岭有养殖肉牛的传统,为减少牲畜放养对生态的破坏,关岭以草治石,鼓励养殖户种植专用牧草,在北盘江沿线石漠化严重的区域通过“坡改地”方式,种植牧草20万亩。

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新铺镇卧龙村养殖户用打碎的皇竹草喂牛(蒋成/摄)

“以前我们这地方养牛,是放在山坡上,很多草都被牛啃光了。现在,在政府带动下,山上挖了一层层的堡坎,整固土壤,防止边坡坍塌和水土流失。我们种了草之后,牛的饲料就够了,一年四季山上都是绿茵茵的。”关岭新铺镇村民山开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治理石漠化是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目前,关岭已建成小型水库、山塘、渠道等工程480余处;在石漠化地区92个村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新建灌溉、排洪沟渠115公里;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达到60%,发展林下经济面积约25万亩,实现了林下生金。现在,关岭全县石漠化率下降至28%,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科技手段为石漠化治理带来了全新突破。周忠发团队打造了AI时空数据底座,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

“我们野外台站的数据全部传输到这里,24小时实时监测。”周忠发介绍,这套系统能够对撂荒地、非农化非粮化等情况进行预警。

“以前靠经验,现在用数据说话。”李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通过实时监测,团队可精准指导农业灌溉和种植配置,避免单一气象站数据造成的误判。这种基于垂直地带性的精细化治理模式,未来可复制到北盘江流域乃至南方其他喀斯特地区。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还专注于喀斯特山区的立体农业研究。周忠发解释说:“在花江峡谷,海拔600米以下可以种火龙果,600米到800米种花椒,800米到1200米是灌木丛,1200米以上到1600米就只能长草了。”

52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内,不同海拔梯度布局着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山顶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山腰花椒基地增收致富,谷底火龙果种植充分利用热资源。这种立体生态经济模式,正让石漠荒山焕发绿色生机。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周忠发亲眼见证了花江峡谷的变化:“从养不活到养不起到养不好,实现了从要生存、求温饱到追品质三个阶段的转变。”科技赋能下的花江大峡谷石漠化治理,正成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从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到被赋予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贵州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绿色理念融入特色产业发展,将生态环境“高颜值”转化为经济发展“高产值”。“十三五”期间,贵州治理石漠化累计5234平方公里;“十四五”以来,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约3985.5平方公里。

“花江模式为全球石漠化治理提供了一个经验与模板,其生态修复、产业造血、政策保障体系,为同类喀斯特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尤其是破解了生态脆弱区经济贫困的一个共性难题。贵州的实践证明,这种以生态效益转化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产业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能够把不毛之地变成‘绿色银行’。”周忠发说。

治石增绿,产业生金,久久为功。如今的贵州,绿色在石头缝里扎根,希望在土地上生长。

发布于:北京市

相关资讯